读《对我们生活的误测》有感——法制委委员 穆银伟
发布时间:2020-08-26
近日,读了汪洋同志推荐的《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感觉颇受启发。这本书指出了GDP作为衡量社会幸福程度的标准的局限性,倡导把重点从“面向生产”的衡量系统转向关注当前和未来幸福的衡量系统,为综合衡量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这对GDP为王的观念提出的质疑,对我们当前加强社会治理,具有很好的现实借鉴意义。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源自于,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外加前法国总统经济顾问领衔的豪华国际团队在2008年历时一年半的研究成果。项目的发起者就是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他用政治家特有的慷慨激昂和法国人特有的浪漫激情为本书作序。全书由“传统的GDP问题”“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三个部分组成。书中全面分析了GDP作为衡量社会幸福程度标准的局限性,介绍了一系列大胆的新概念,从可持续的经济福利量到储蓄和财富的评估以及“绿色GDP”,为综合衡量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提供了建议。《纽约时报》评论说:“这是一项发人深省的新研究,阐释了GDP增长为何不足以反映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健康状况。书中的许多建议无疑会引起决策者和普通人的共鸣。” GDP统计是一个数据概念,是目前全世界普遍用以衡量经济增长的工具,任何创造经济增长的数据都可以计入GDP。社会进步是所有国家追求的目标,但是社会进步不能简单地等同于GDP的增长,这个冰冷的数字也并不一定能够带来人们幸福感的提升。比如,由于汽油量增加,交通堵塞可能会提高GDP,但是显然不可能提高生活质量。比如发生车祸事故,有人受伤,需要医治,会促进医院GDP增加,车子需要修理,会促进修理厂GDP增加,等等,显而易见,车祸事故并不带来当事人的快乐,而是痛苦。再比如地震,带给人们的伤害是巨大的,在人们悲痛欲绝的同时,灾区的重建,伤员的医疗,各方的支援等创造的数据也推动了GDP的增加。还有生产生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在GDP增长的背后显然是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书中并没有提出更可靠的统计方式,报告本身旨在引发大众的一些思考。促进人们共同探索更全面的衡量标准。 其实关于GDP这一衡量标准的合理性问题,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早已意识到了。在2013年6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并在2013年9月的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进一步指出:“中央看一个地方工作得怎么样,不会仅仅看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是要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我们国家十八大就提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这些年关停了许多污染企业,这虽然影响到地方GDP数据,但国家也认识到衡量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与人民幸福指数必须要统一起来,协调发展。 由此,我想到了当今影响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大疫面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受到重创。这个时候,衡量国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指数,恐怕就不能仅仅依靠GDP了,人民群众最为需要的,是安全、健康与稳定。而正是在这个时期,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彰显的淋漓尽致。当3.4万平米1000多个床位的火神山传染病医院10天内建成,3万平米的雷神山医院12天建成,当2万多名医务工作者逆行前进,驰援湖北……很多国家都在为中国侧目,作为中国人我们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这种安全感、获得感和归属感,正是GDP所不能够涵盖的。 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的过程中,针对当前形势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行进到了一个关键路口。我们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2020年特殊,大疫突袭,席卷全球,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冲击,影响深远。……中国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迈过决胜全面小康、决胜脱贫攻坚的门槛,前面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深刻复杂变化”形势之下,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是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多出谋划策,多出好点子,充分负责地履行参政议政职责。再回到这本书上来,对于GDP这一衡量标准问题太过专业,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种完全覆盖所有参数的统计方法,来衡量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系。但不单纯追求GDP增长,努力追求人民群众幸福感的不断提升,应当成为每一位人民公仆的共识,更应该成为每一名政协委员的共识。就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结合自身工作和政协委员职责,融入大局、服务大局,找准履职尽责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多提真知灼见的建议,努力通过提案议案、社情民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白山人民得到更多的幸福感,也为我市“一谷一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