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议政献策>>大会建言

加快白山市冰雪旅游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 2020-01-07]    字号:

 

  冰雪资源已成为不断升温的热产业,冰雪旅游集观光、健身、娱乐于一身,作为乡村振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已成为世界旅游业中的一大产业。冰雪旅游业在全省旅游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白山市冰雪旅游资源禀赋突出,发展冰雪旅游具有比较优势,为建设“一谷一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白山市冰雪旅游产业现状 

  近年来,白山市旅游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开发冬季冰雪旅游项目,打造以冰雪、温泉、赏凇、民俗、休闲度假为特色的冰雪旅游产品,促进冰雪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目前,白山市是全省唯一拥有两个备国际级规模和水准的滑雪场的地级市,分别是万达长白山国际度假区滑雪场和抚松县鲁能胜地滑雪场。此外,全市共有不同规模的滑雪场8个,雪道总数68条,雪道总长60公里。同时,白山市还有温泉、露水河长白山狩猎场、浑江区二道沟雪村、临江松岭雪村、长白望天鹅景区、锦江木屋村、森林雾凇等冰雪旅游产品,初步形成了白山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冰雪旅游和活动体系。 

  二、白山市冰雪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腹心地带,冬季漫长,年均降雪量在400毫米以上,雪量大、雪期长、雪质优,适宜开展滑雪、滑冰等冰雪旅游项目,具备发展冰雪旅游产业的优势条件。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旅游区位优势明显提高。边境线长450公里,与朝鲜隔江相望,跨境旅游区位优越。境内有中国首个森林旅游机场“长白山机场”,通航北上广等20多个城市,鹤大高速、辉白高速、长长高速纵贯全境,沈白高铁建设正式启动,地理位置可进入性较强。三是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境内名山大川汇聚,鸭绿江、松花江和长白山闻名于世。其中长白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长白山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景区的三个区有两个在我市境内。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链条不完整。由于白山市冰雪旅游起步较晚,产业链发展尚不成熟,冰雪旅游带动三产能力不强。二是缺少文化底蕴。几乎所有的冰雪旅游景点都缺乏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的文化元素,冰雪旅游与文化脱节。三是冰雪旅游产品种类单一,除了滑雪能够吸引国内外的冰雪旅游爱好者外,其他旅游产品吸引力明显不足。另外冰雪旅游产品创新力不强,缺少互动性较强、新颖的冰雪旅游产品,游客的参与性较低。四是当地群众参与冰雪旅游的积极性不高,本地客源不足。 

  四、白山市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要紧紧抓住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一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以冰雪旅游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快推进白山市“白雪换白银”步伐,构建白山特色的冰雪产业体系。 

  一是完善冰雪旅游产业链体系。坚持市场为主导,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业,发展冰雪特色小镇、冰雪文创、冰雪运动、冰雪制造、冰雪度假地产等产业,以此降低冰雪旅游的成本,让生产、旅游、商贸、交通等行业有序衔接,使之逐步形成一条完善的冰雪旅游产业链。 

  二是融合“白山文化符号”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历史文化(高句丽、渤海国、满族发祥地等)、民族民俗文化(满族、朝鲜族生产生活习俗)、红色文化(四保临江、抗联)与冰雪文化相融合,以不同风格的文化为基础来发展冰雪旅游业。 

  三是“特色”寻求发展。白山市冰雪旅游业的开发应侧重于“增强特色”,以国际冰雪旅游业的高水平发展为起点,加强各项冰雪旅游产品的个性建设,要发挥地方特色,避免冰雪资源同质化低端竞争,建立地区冰雪旅游品牌。 

  四是要注重人们的冰雪文化素养和冰雪旅游意识的提高。培育冰雪旅游的商业支撑模式,使冰雪旅游走入国民大众的旅游选项,满足其多样化需求。强化政府、学校及个人互相配合,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学校定期开展滑雪课程并适当举办滑雪比赛,从小培育青少年的滑雪热情和对滑雪的爱好,积极拓宽本地客源市场,将滑雪运动变成白山市的全民运动,让白山市上升为滑雪胜地。 

  五是培养冰雪产业人才。目前,白山市急需冰雪旅游、冰雪体育等方面的高级设计、经营、管理者等人才。要打破冰雪人才发展瓶颈,将行业特征与冰雪运动相融合,实现“跨界人才”的运用。打通冰雪项目和其他产业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推进冰雪产业复合型人才构建。 

  六是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冰雪产业已进入新的环境时代。白山冰雪产业集聚发展应将重点放在全国、全省和全市冰雪活动上,比如,可融合万达长白山国际度假区和鲁能胜地等知名冰雪产业龙头优势,合力打造冰雪产业文化走廊,配合娱乐、餐饮等产业,推出冰雪文化、冰雪体育、研学旅游、观光摄影等差异化旅游活动元素及惠民措施,与各地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合作推出冰雪狂欢盛宴等优惠营销活动,引领白山冰雪产业的振兴与政策的支持,打造适合冰雪产业的发展环境。 

来源:郑强委员(抚松县政协)   责任编辑: 信息中心
分享到:微信QQ好友QQ空间新浪微博我的搜狐人人网

上一篇: 着力发展特色种植业 打造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下一篇: 关于加快发展绿色特产业的建议

My JSP 'foot.jsp' starting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