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发生变化,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课后托管问题已成为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减轻学生家长生活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课题。
一、现状
国家规定小学生每日在校教育教学活动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目前,我市小学学生一般在下午3至4点期间放学,小学生的放学时间提前于家长的下班时间1至2小时,时间上的错位造成了家长无法按时接学生及课后看护,引发社会各界对小学生放学后安全保障方面的担忧。经调研,目前学生家长针对学生的课后看护,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由老年人或保姆照管。由于老人和保姆自身缺乏对学校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孩子的溺爱,多数孩子放学后实际处于“放羊”状态。
二是委托社会机构看护。由于家长下班与学生放学存在时间差,许多商业机构或个人,推出各类培训班、补习班、晚托班。
二、存在问题
一是增加经济负担。各类补习班、托管班,平均月收费在千元左右。
二是专业性较差。绝大多数的课后补习班、托管班无任何资质,只停留在简单的看护学生完成作业层面,非专业的教师及看护人员不能有效指导学生。
三是存在安全隐患。大部分课后补习班、托管班均为学校附近居民利用自家房屋简单改造而成,从消防、卫生、管理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隐患。
四是监管存在空白。课后补习班、托管班从教育行政部门、消防部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及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来讲,均无具体的监管措施。
三、建议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实行弹性放学时间。各地也陆续出台了本地的小学生课后看护措施。早在2014年北京、上海就出台了本地小学生课后看护的文件,上海市2018年又提出了更有特色的“快乐30分”课后校园活动,石家庄、武汉等城市也在2015和2016年推行了小学生免费课后托管服务。2017年9月长春市在试点后全面实施了小学生课后免费托管服务“蓓蕾计划”在各城区小学实行学生免费托管。
为此,建议我市尽快启动实施小学生免费课后托管。
(一)实施原则:
1.政府主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对学校课后服务的组织领导,明确单位职责,落实工作责任。教育、财政等部门要为开展课后服务学校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
2.学校自主。全市小学全面推行课后服务工作,学校作为提供课后服务的主体,应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自主利用学校师资力量、场馆资源、仪器设备,提供各类课后服务。
3.学生自愿。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要在学生、家长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学校要主动向学生、家长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对家长要求另行选择校外课后服务的,学校要主动提醒家长选择有资质、有保障的课后服务机构。
4.社会参与。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校教职工、离退休教师,以及社会热心人士、志愿者、家长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在公益性、非盈利性、普惠性的前置条件下,探索学校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参与课后服务,解决服务资源不足等问题。
(二)实施范围:全市及县、区城镇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
(三)看护形式:承担课后看护的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结合实际,通过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完成作业、个别辅导,开展德育、体育、美育、科技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组织课外兴趣活动、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培养学生兴趣;观看适宜青少年的影片,开展拓展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开展国学、地方史、民俗等社团活动,健全学生心智和人格;开展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与应急演练,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四)实施步骤:
1.问卷调查。课后看护地点初选社区和学校,课后看护时长、活动内容等向家长及教职工发放问卷,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方案制定。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由市教育局牵头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3.试点推行。可先行在市区选择一所学校在今年试行。
4.效果评估。本学期末进行评估,包括费用核算等。
5.全面推行。在明年学期初全市范围内推行。
(五)保障机制:
1.建立人员和经费保障机制。各学校结合教师的业务专长,合理安排教师,并将工作量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各县(市、区)政府做好经费保障工作。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无偿支持学校课后服务工作。
2.建立专项考核和督导机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对课后看护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绩效评估,通过展示、报告、答辩等形式对学校进行跟踪检查、综合评价。对活动开展效益不佳或管理不善的学校,将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3.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课后看护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学生活动场所、食品卫生、应急救护、消防设施安全检查,制定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做好安全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