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都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办法,使食品安全的整体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食品安全和餐饮卫生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中小学周边小商店、“小餐桌”和流动摊点不同程度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对其安全监管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隐患突出。校园周边的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小餐桌”设施设备简陋,经营环境堪忧,大部分食品和饮品为烧烤油炸、有色冷饮等,食材质量低劣,添加材料的安全性不确定,且多为无证无照,流动性较强,整治难度大,整治后“反弹”现象严重。另外,还存在阻碍交通,环境脏乱差现象。
(二)食品安全意识不强。校园周边无证经营的从业人员卫生安全意识差,基本未经健康检查,带病、带菌操作难以避免。摊点无防尘、防蝇措施,无流动水源,餐具清洗不净。有的摊点自始至终一桶水并反复使用,饮食安全难以保障。社会上没有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氛围,学校在食品安全宣传工作上还有不足,家长对孩子的食品安全意识教育引导还不够,中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三)监管执法力度不强。监管部门对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工作的长期性、反复性认识不足,更多侧重于突击性、阶段性的专项整治,缺乏日常监管长效机制,导致集中严打有成效,整治过后又回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后,监管机制理顺不到位,监管能力亟待提升。
二、有关建议
(一)注重宣传,不断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教育部门要在学校推广食品安全教育,学校通过网络新媒体加强与家长沟通互动并开设食品安全微课程,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公示栏、班会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与食品有关的法律法规、卫生知识、辨别方法等,增强学生、家长的食品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和真伪食品辨别能力,引导家长理性消费、不乱给零花钱,引导学生到正规、安全的食品经营场所进行消费,不吃“三无”产品和垃圾食品,少吃零食和小食品。
(二)各司其职,推动食品安全责任落实。要对学校周边食品经营者进行摸底调查,分类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掌握食品经营单位总数、持证持照等基本情况。同时,逐户核查,对证照、经营场地等内容进行逐项规范。对已登记的经营者进一步完善登记档案,督促其更加规范经营。坚决清理和取缔未取得食品卫生经营资格的摊点和流动摊贩,实现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的食品经营业户全部登记备案,理顺校园周边食品经营主体资格,把校园食品经营者纳入重点监管范围,达到全覆盖。
(三)突出长效,着力完善联防共管机制。建立教育(学校)、市场监管、城市管理部门协作的监督举报和行政处罚联动机制。督促学校加强对校园周边进行巡查。协调城管执法部门采取现场监管等措施,重点加大对学生上学、放学重点时段的执法巡查力度,实现无缝隙监管。建立举报奖励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对校园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举报线索查实并处理的,对线索提供人给予奖励。为解除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解决校园周边的经营乱象,应加大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和中小学校内供餐的推进力度,逐步消除校外午餐班、“小餐桌”和流动摊点的不规范经营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通过对为学生配餐的大宗食品实行定点采购或统一配送,确保“优质、安全、卫生”的食品摆上学生们的餐桌。
(四)多措并举,不断强化执法队伍建设。要持续开展学校周边食品执法检查专项行动,重点检查食品经营户的证照是否齐全,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等制度是否落实,经营食品是否有QS标志,有无销售“三无”食品和假冒伪劣、有毒有害、过期变质及其他不合格食品等,对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依法从严从重进行处罚。应不断加强对食品监管机构建设的投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增加食品监管人员编制,逐步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检验检测等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切实保证监管部门办公办案、监督抽查等经费,改善执法装备和检验检测技术条件,为加强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