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议政献策>>大会建言

夯实农业绿色基底 创新农村发展模式


[发布日期: 2021-01-15]    字号:

   

  把白山打造成为绿色转型发展样板区,是“十四五”时期白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之一。几年来,我市围绕“一谷一城建设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立足乡村振兴总要求,全力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体系,开创了白山三农工作新局面,也为白山绿色转型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展现状 

  (一)出实招、添绿色,农业绿色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保护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62.96万亩;落实农药化肥“双减半”,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到165.87吨和9755吨,实现负增长;认真开展“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建设土壤提升工程试点610亩,打造有机肥示范应用基地6个,面积达36万亩。研究制定了长白山人参、道地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品质认定地方标准,完善了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体系,成功打造了抚松人参国家级农产品优势区,浑江食用菌、抚松蓝莓、抚松椴树蜜、靖宇道地中药材4个省级特优区,抚松人参、靖宇中药材、江源小浆果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白山市被认定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省级创建单位,农业绿色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增特色、提质量,特色农业发展成果显著。以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突出发展人参、中药材等重点作物,种植面积达4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35%以上,园艺特产品牌达230个。成功打造了“长白山人参”“长白山寒地蓝莓”等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全市有28个人参产品获得绿色、有机产品标识认证,靖宇林下参、西洋参被列为全省仅有的两个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三品一标”认证企业或单位达到51户,认证产品151个;成功打造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9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个。 

  (三)兴乡村、促融合,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建立省级美丽乡村44个,创建“标兵村”170个、“示范村”220个,所有行政村达到“达标村”要求。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达到17800个、39290户。抚松县黄家崴子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长白山果园村等39个村入选全省百村引领千村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得到融合发展。全市休闲旅游经营主体达642家,其中4A级单位6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1个。 

  二、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引导不到位,农民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意识不强。由于宣传引导不到位,对耕地“重用轻养”,为了少付出劳动或因劳动力不足,追求作物高产,而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的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意识淡薄,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残留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畜禽粪便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二)规划管理不到位,农村建设缺乏“原汁原味”。由于缺乏资金和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新农村建设成果在不断缩水;村容规划不完善,村民建新不拆旧的现象还存在,房屋建设错落不齐,缺乏统一规划,环境卫生整治比较难。新建房屋或设施用房普遍使用彩钢瓦,甚至有的院墙也在用,“红”一片“蓝”一片,致使村容村貌失去原有的“田园”味。 

  (三)乡村旅游项目雷同,缺少“一谷一城”主题特点。部分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住农家房,项目雷同、品位不高,缺乏体验休闲、康养项目。旅游产品开发不足,依然停留在观光、采摘等表层开发,缺乏深度加工。乡村旅游产业化整合不到位,缺少产业化思维,“乡村旅游+”的潜在价值没有得到深度挖掘,“一谷一城”主题特点体现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全力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夯实“一谷一城”建设基底。要学习“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把我们黑土地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要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大力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广应用秸秆还田培肥技术,深松整地保水保肥。建立合理的轮作、休耕制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保护耕地质量,进一步夯实“一谷一城”建设基础。 

  (二)加大投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秀美、宜居、宜业的绿色有机谷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六清一改”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完善农村长效保洁机制和长效规划管理机制,将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旅游相结合,按照生态美、人文美、设施美、产业美的要求,全面推进村屯绿化,提升村庄颜值,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村强民富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有机谷 

  (三)整合资源,以“田园+休闲+康养”为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坚持“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从单体农家乐向特色村镇、田园综合体等新形式转变,串联盘活乡村全域旅游资源,系统推进旅游与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生态修复等方面深度融合。积极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创新研发康养药膳产品,大力开发田园风光、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以“田园+休闲+康养”为模式,建设功能配套齐全的高层次农业休闲胜地,构筑乡村旅游引领的复合型产业链条,切实激活乡村产业经济造血功能,推动“一谷一城”建设再上新台阶。 

来源:赵玉兰常务委员(市九三学社)   责任编辑: 信息中心
分享到:微信QQ好友QQ空间新浪微博我的搜狐人人网

上一篇: 加快农特产品升级提效

下一篇: 加快特色农业发展

My JSP 'foot.jsp' starting page